
疫情下的桃农:深度“触网”做电商 只要物流不停心中就有底
每年7月,是无锡阳山水蜜桃上市的高峰期。今年6月底,无锡遭遇新一轮疫情,当地不少区域防控升级。在此情形下,作为无锡最为知名的农业品牌,阳山水蜜桃的采摘、运输、销售情况备受大众关注。7月13日,中新网记者来到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实地探访此间水蜜桃的采摘、运输、销售情况。据了解,本轮疫情发生以来,阳山镇政府主动作为,积极引导当地桃农深度“触网”、拓展网上销路,力促增产增收。阳山镇素有“中国水蜜桃之乡”的美誉,当地盛产的阳山水蜜桃以“香气浓郁、皮薄肉细、汁多味甜”等特点闻名海内外。在阳山镇,如今有7000多户桃农从事水蜜桃的种植、销售工作。“今年水蜜桃还没上市的时候,我们就引导桃农主动‘触网’发展电商,现在看来,这个思路是对的。”阳山镇副镇长姚国金告诉中新网记者,以前当地桃农的桃子是不愁卖的,基本可以实现自产自销。特别是去年,由于是“小年”,阳山水蜜桃一度被吃成了“奢侈品”。姚国金称,今年水蜜桃的产量高于往年,再加上雨水少、光照足,水蜜桃的品质和甜度都不错。“根据统计,全镇的水蜜桃产量预计要比去年增加15%-20%,是一个‘大年’。”“受疫情影响,线下交易面临困境,再加上产量上去了,所以很多桃农都担心起桃子的销路问题。”姚国金介绍,为此,该镇积极引导桃农加强与天猫、京东、盒马等电商平台的合作,将卖桃的主阵地由线下“搬到”线上。此外,为进一步拓展桃农的销售渠道,阳山镇还开发了微信小程序“阳山水蜜桃在线交易平台”,架起桃农与经销商之间的桥梁,让桃农逐步实现“足不出户就能卖出桃”的愿望。“往年,很多客户都喜欢到桃园里实地转一转,走的时候再捎上桃子。今年,受疫情影响,很多客户没法来实地感受了。所以我们也‘与时俱进’,做起了直播,一方面是拓宽销售渠道,另一方面也是让老客户可以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90后”桃农蔡盼红告诉中新网记者,目前自家水蜜桃的销售主要渠道是线上。将重心放在线上销售的,还有“蜜桃匠”火炬村电商基地的负责人陆钰琳。13日一早,在“蜜桃匠”火炬村电商基地大门口,一辆辆装好水蜜桃的大卡车缓缓驶出。陆钰琳介绍,这些水蜜桃将发往全国各地。“我们之前一直与多家电商平台有合作,属于较早‘触网’的一批桃农。今年,我们尝试与抖音合作,用在线直播的方式卖桃,效果还不错。”陆钰琳告诉中新网记者,今年水蜜桃上市以来,自己的团队陆续做了6期直播,销售额已有300万元,平均每个场次的销量在4000箱左右。“与传统电商相比,直播更有代入感,我们在直播中与客户的互动也更密切。”陆钰琳称,现在的消费者需求更加多元化。举个例子,以前的水蜜桃都是一箱装6个或8个,直播中很多网友会反映“家里人少,来不及吃”,所以就催生了新的包装形式。“在我们的网店里,4只装、2只装,甚至1只装的产品也顺势推出。”在陆钰琳看来,相比老一辈桃农肩挑手提、走街串巷地卖桃子,现在的电商销售渠道更宽广、方式更灵活。“作为新一代的桃农,我们对政府提倡的深度‘触网’很支持。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不断的尝试,可以与更多老一辈的桃农合作,他们提供优质的水蜜桃,我们负责开拓网上销路,实现双赢。”谈及政府鼓励桃农做电商这件事,陆钰琳打开了话匣子。据了解,目前阳山镇有6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村,在阳山镇,不少年轻的桃农摇身一变成了“网红”,在各类直播平台上向广大网友推介阳山水蜜桃。“我们鼓励桃农做电商,除了帮助他们拓展销售渠道外,在物流保障方面,我们也尽力做好保障工作。”姚国金说,本轮疫情发生后,不少桃农打来电话,表达了“桃子采摘之后没法运出去,会不会烂在地里”的担忧。对此,阳山镇政府第一时间就与中国邮政速递物流、顺丰速运、京东物流等物流企业对接,商议开通绿色通道,采取冷链车双闭环配送的方式,把水蜜桃“点对点”运输到各地集散中心,确保水蜜桃能“运得出、卖得远、销得快”。“看到物流环节的问题解决后,不少桃农都松了一口气,在他们看来,只要物流不停,心中就有底。”姚国金告诉中新网记者,从目前的情况看,该镇今年水蜜桃线上销售突飞猛进,占比将从原先的三成增至五成。甜甜的水蜜桃,已是阳山镇的致富果。据悉,2021年,该镇水蜜桃产量达1.83万吨,产值4.8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98万元。来源:中国新闻网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转型升级
6月2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等介绍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有关情况。邓小刚表示,这十年,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粮食产量十年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 邓小刚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愈加夯实。粮食产能稳定提升,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0年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2021年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3657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品质持续优化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越来越多绿色优质农产品摆上百姓餐桌。 十年来,各地各部门坚持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牢牢端稳中国人的饭碗。 大力实施“两藏”战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一是以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二是以品种选育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着力调动农民和政府“两个积极性”。一方面,强化农民种粮收益保障,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完善稻谷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推动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另一方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定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规定配套考核办法,压实地方党委政府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加力推进粮食生产“两化”。通过服务社会化和生产机械化,提高粮食经营效率,降低粮食生产成本。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开局良好 邓小刚介绍:“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一是脱贫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二是脱贫地区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每个脱贫县都打造了2—3个特色鲜明、带动面广的主导产业,行路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三是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33项过渡期衔接政策出台实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全面建立,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并继续倾斜支持,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乡村振兴开局良好,农村面貌焕发新气象。据介绍,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转型升级,休闲旅游、电商直播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公共设施提档升级,农村供水供电、交通道路、宽带网络和学校医院等设施加快建设。善治乡村加快建设,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健全,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农业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介绍,农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农业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绿色低碳产业链条加快构建。 农村改革全面深化,乡村发展释放新动能 “把深化改革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基本形成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邓小刚介绍,一是党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乡村振兴促进法全面实施,建立起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和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各项重点改革任务稳步推进,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为主线,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集体产权制度、宅基地制度等重大改革,探索形成了一批成熟定型、管根本利长远的制度成果。三是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全覆盖,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较2012年翻了一番多,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邓小刚表示,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农”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实行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基本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两亿多农户领到了证书。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全面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全面确认,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稳步推进。集体产权归属更明了、农民财产权利更多了。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和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组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家庭农场达到390万家,农民合作社超过220万家。 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制度进一步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调控制度进一步完善,适时调整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和完善玉米临时收储制度和大豆目标价格政策,建立“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新机制,实施农业“三项补贴”改革,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基本建立。来源:人民日报

重庆供销特色产业电商“村村旺”三年成交大宗农产品68万吨
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牵头建设的市级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村村旺”28日迎来上线三周年,累计交易结算规模突破180亿元,累计成交大宗农产品68万吨,持续探索具有供销特色的产业电商发展路径,解决农产品上行、日用品下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等问题。在当地举行的三周年庆活动上,重庆供销电商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裴惠宁介绍,“村村旺”自2019年6月28日上线以来,围绕以订单农业为特色的“农产品上行”和以网点赋能为特色的“消费日用品下行”两个主线,与重庆市近20个区县20余家基层社、300余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100余家专业合作社近20万亩基地建立大宗生鲜和订单农业长期合作关系,累计供应蔬菜18636.83吨,鸡蛋1850.54万个,仅订单农业项目就带动12个区县10000户农户增收900万元。同时,“村村旺”充分发挥供销组织体系优势,通过为各区县基层网点赋能,高效推进消费日用品下行,累计发展日用品下行基层网点2600余家,电商服务站点覆盖了大部分乡镇和行政村,累计售出日用消费品21万余件,销售金额达2400余万元,为基层网点经营者降低成本达360多万元。活动上,村村旺集采集配中心宣布开仓。其位于重庆两江新区腹地寸滩保税港区内,是一期建设超7000平方米的高标准常温仓,地理位置优越、仓储配置齐全,目前已与247个品牌建立合作关系,共吸引1585类下行日用品入驻仓库。保税港集采集配仓负责人告诉记者,集采集配中心是“村村旺”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的重要板块之一,与“村村旺”线上应用系统充分融合,共同为平台用户提供商品赋能、管理赋能、营销赋能、渠道赋能、金融赋能五大类服务。目前集采集配中心已具备为日用消费品经营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提供终端网点分拣、配送,加工农产品销地仓储,快递物流作业分拨,电商实景直播,金融监管等增值服务的能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亟待解决。此前,“村村旺”依托平台交易数据,积极推进信用评价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在重庆涪陵、璧山等6个区县启动试点工作,并联合金融机构推出“订单融”、“入库融”等供应链金融产品及定制化惠农金融产品。此次活动中,“村村旺”与中国建设银行重庆观音桥支行、华夏银行重庆分行营业部、重庆银行重大支行、中传未来(重庆)实业有限公司现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截至目前,村村旺生态圈合作伙伴已达100余个。“我们通过与‘村村旺’开展合作,为‘村村旺’订单农业创新推出金融产品‘善营贷’,根据平台系统和订单数据,为涉农企业发放贷款,首批授信的额度为2000万元,前几天刚放贷了首个涉农企业的100万元贷款。”中国建设银行观音桥支行签约代表告诉记者。据悉,自22日起,村村旺线上商城“感恩三周年回馈嘉年华”活动就已启动,活动期间,平台用户登录线上商城即可享受抽奖、秒杀、特价等超值福利。来源:中国新闻网

为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峄城农村党支部领办229家合作社
枣庄市峄城区古邵镇大王庄村村民田仲龙拿到了合作社发的分红,笑得合不拢嘴,“今年村集体卖了2000棵树苗,我拿到了5000多块钱的分红,跟着村党支部入股我放心。” 这笔钱的由来,需要回溯到两年前。2020年,大王庄村结合公共资源共享行动,清理出30亩河滩地。但是如何利用这些土地资源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却让村党支部书记周广同犯了难。有的党员建议直接发包,一亩地300元,一年可以增收近万元。是“一包了之”还是“养鸡生蛋”?正当犹豫不决时,古邵镇分管农业的党委委员孙法明到村调研,看到新整理的河滩地,对周广同说:“老周,你这可是一片致富田呀,你可以试试种植红叶石楠,两三年就能见效。” 大王庄村经过党群议事会研究通过,成立了村党支部领办枣庄市永益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村集体以30亩土地入股,同时吸纳11户村民入股,每户入股资金1万元,种植了1.5万棵红叶石楠苗,集体和入股社员按照4:6分成。 今年3月,大王庄村卖了第一批2000棵红叶石楠,除去养护成本,村集体分红了近4万元,每户入股村民分红5000余元。预计全部销售完成后,村集体能增收近30万元,入股村民户均可增收3万余元。 “今年,我们将大王庄村的成功案例进行了推广,充分发挥镇域内丰富的水系优势,用好河滩边角资源,在东沿河、沈庄、朱园等13个村,栽植了500余亩15万余株的红叶石楠、红梅等经济苗木,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预计村均年可增收7.6万元。”古邵镇党委书记孙晋柱说。 近年来,峄城区推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鼓了村民的腰包,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的特色道路。在阴平镇东金庄村,村党支部积极引导村内种植、养殖、农机等7家合作社进行联合,成立了阴平农民合作社联合社,通过发展蔬菜种植和循环农业,收益超过40万元。在吴林街道涝滩村,村党支部领办成立了峄城区鼎盛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圣女果等经济作物,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40余万元,户均分红2万-3万元。 集体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峄城区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共成立229家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强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扩面提质上下功夫,做大做强做优村级特色产业,探索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联合社等模式,为实现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峄城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李明国说。来源:大众日报

数商兴农:助力乡村消费升级
积极发展农村电商新基建,提升农产品(6.250, 0.05, 0.81%)物流配送、分拣加工等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发展智慧供应链,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和工业品下行“最后一公里”,促进消费升级和农民增收。完善农村电商基础设施,打造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提高农产品电商化水平走进贵州省修文县清江村和开阳县杠寨村的460亩蔬菜基地,各类菜品生长正旺。该基地是由贵阳供销电商公司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的组织方式,与村支两委、农村大户以市场化方式共同投资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组织农户开展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种植,共流转460亩土地种植莲花白、小瓜、茄子等蔬菜。每天,这些蔬菜通过贵阳市供销为农服务现代智慧产业园的生鲜云仓发出,进入千家万户。“整个生鲜云仓已为贵阳市周边区县30余家企业提供仓储、分拣、打包、冷链、快递等标准化服务,在满足系统企业发展需要的同时,也降低了电商行业企业的综合成本。”贵阳供销电商公司生鲜云仓负责人介绍。供销一体,有供就有销。近年来,贵阳市供销合作社先后成立贵阳供销电商公司、贵阳供销百合联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以服务城乡为己任,着力发挥订单农业基地、农村电商物流和“百合联”超市产、供、销作用,实现从基地到超市、从乡村到城市的有效连接。3月14日,贵州供销贵电商物流有限公司零担物流西南商贸城分拨中心转运中心正式营业,标志着连通乌当、开阳、息烽、清镇、长顺的物流自有零担干线网络初步建成。“比起前几年,快件量可是翻了上百倍。”贵州供销贵电商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小峰介绍,公司自2017年成立后,陆续整合多方面社会快递物流资源,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运输线路,已实现72小时内快递进村。下一步公司将加快建成覆盖快递、零担、快运、基地直采直供等业务,具备“平台+云仓+基地”功能的专业化物流园区,让“快递进村”再提速。2021年10月,商务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实施“数商兴农”行动。“数商兴农”是发展数字商务振兴农业的简称,其内涵包括引导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农村电商新基建,提升农产品物流配送、分拣加工等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发展智慧供应链,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和工业品下行“最后一公里”等。业内专家表示,实现“数商兴农”,一个重要任务是完善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营造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环境。全国供销合作社拥有完善的城乡流通网络,各地供销系统加快推进“数字供销”建设,打造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实现“数字供销”和“数商兴农”有效对接,成为“数商兴农”的一支骨干力量。目前,全国供销合作系统不断推进线上线下(30.300, 0.66, 2.23%)融合,重点促进脱贫地区农副产品销售,不断提升“832平台”(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建设运营水平。中国供销集团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832平台”累计注册供应商近1.6万家,上线农副产品超过20万款,采购单位近60万家,累计实现销售额230亿元,助推832个脱贫县的230万农户巩固脱贫成果。今年上半年,平台交易额超过35亿元,同比增长37%。小程序购物、仓储式超市等新业态接续涌现,助力改善县域消费环境前一阵,由于业务需求量大,每天直到深夜,位于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航空路的供销江南中央配送仓里仍然灯火通明,工作人员抓紧分拣商品,保质保量完成订单任务。供销江南是江西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直属企业江西供销冷链科技公司的子公司。公司自成立以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依托省社布设的江西城乡冷链物流骨干网络以及深入基层社区的“冷链毛细网”,推进“手机下单+冷柜取货”模式蓬勃发展。“目前,公司已在全市布设冷链柜网点136个,通过‘互联网+’‘数字化+新零售’新业态,方便市民日常生活。” 该公司副总经理尹文斌说。借助小程序、公众号等数字化工具,实现流量层面与商业层面的双打通,已成为各地供销社的新选择。位于江苏省常熟市的中国供销集团新合作常客隆超市开展线上业务。常客隆位于常熟市的曹家桥冷链物流中心增加了十几个人手,与28台智能分拣机器人(9.820, -0.03, -0.30%)配合,每天早上5点开始分拣配货。当地市民在“常客隆优选”小程序线上下单的商品从这里发往城乡160多家门店,供顾客就近自提。推动“数商兴农”,流通模式创新是关键。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相关负责人表示,顺应流通变革新趋势和大众消费新变化,全系统要积极创新流通方式,大力发展中央厨房、直采直供、农产品电商等流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供销合作社流通网络数字化、现代化转型。突出抓好县域集采集配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日用品连锁经营和县乡村物流共同配送,为城乡居民提供质优物美的商品,改善县域消费环境。前不久,江西省南昌小蓝经开区泰豪VR(虚拟现实)众创园区内,江西供销·万花百合VR仓储超市开业。之前,附近居民想一次性采购日常生活所需,要连续逛七八家小商铺。如今,品种齐全、琳琅满目的万花百合仓储超市让当地百姓实现一站式购物。这一项目由江西省供销集团全资子公司——江西省供销新零售有限公司具体负责实施,是江西省供销合作社深入推进“数字供销”建设的重要举措。“超市以全省优质农产品产业为依托,以‘互联网+大数据’为载体,以创新型的专业化和标准化服务为手段,打造优质农产品新零售平台。”该公司董事长李文辉说,通过自建、自营数字信息化平台,可实现数据动态存储更新,促进供销两旺。构建“产品+冷链设施+服务”信息平台,提高冷链资源综合利用率“浙北江南,鱼米之乡……平原如砥,沃土无垠;运河逶迤,水网纵横……”这首民谣生动说明了浙江省桐乡市的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从2020年开始,桐乡市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综合服务优势,依托桐乡特色农产品供销超市有限公司,着手打造衔接产地销区、“从田头到餐桌”的冷链物流生态闭环。目前,桐乡供销数字化冷链物流体系辐射桐乡市优质农产品种植、养殖面积10万亩以上,助农增收6000万元,服务主体覆盖桐乡市水产、果蔬、粮油三大产业。桐乡市供销合作社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可实时监测冷链仓库环境,采集物流信息数据,跟踪物流运输车辆,确保商品存储安全和运输安全。全国供销合作系统深入实施“供销系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工程”。今年,全系统计划开工建设各类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710多个,其中,产地项目460个,枢纽项目110多个,销地项目140多个。“十四五”期间,全系统预计增加冷链库容1200多吨。“冷链物流企业要注重以创新为动能,加强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有关负责人表示,要积极运用供应链管理技术与方法,实现生鲜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一体化冷链运作,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由基础服务向增值服务延伸。建立冷链物流数据信息收集、处理和发布系统,整合产品、冷库、冷藏运输车辆等资源,构建“产品+冷链设施+服务”信息平台,优化配置冷链物流资源,提高冷链资源综合利用率。今年2月,《全国供销合作社“十四五”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发布,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供销合作社全系统将在农产品主产区建设600个县域产地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在农产品重要集散地区建设100个农产品冷链物流枢纽基地,在销地建设200个以中央厨房、生鲜电商等业务为重点的城市销地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到2025年,全系统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行业影响力明显提升,在国家冷链物流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来源:人民日报

茅台冰淇淋与顺丰同城、顺丰冷运达成合作
7月13日消息,今日,茅台冰淇淋宣布与顺丰同城、顺丰冷运达成合作,顺丰同城联合顺丰冷运将一同为茅台冰淇淋打造综合物流解决方案。据官方介绍,顺丰冷运通过实现供应链远距离运输,提供冷链48小时内配送到家服务;顺丰同城则以多元弹性运力网络与融合调度模式,让部分地区可实现茅台冰淇淋3小时即时达。据了解,自5月上市以来,茅台冰淇淋就凭借着冰醇独特的“茅台味儿”,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和追捧。今年7月9日,茅台冰淇淋旗舰店在深圳、杭州、长沙、广州、武汉5城同步开业,现场吸引不少当地市民排队尝鲜,当日销售额达324万。来源:电商报

抖音电商开启“风味广西”线上专区
7月8日消息,7月7日,“山货上头条·风味广西”启动仪式暨抖音电商招商培育会于南宁举办。目前,抖音电商“风味广西”线上专区已于7月8日开启,至14日结束。活动期间,“山货上头条”项目组将根据当地县市产业发展重点、针对不同农特产类目,于南宁、柳州、百色分别开展招商培育会,与中小农货商家面对面沟通并提供电商运营技能培训。本次“山货上头条·风味广西”线上专区将借助短视频、直播、商城、搜索等多种方式推销百色芒果,进而助力当地芒果产业发展。北海海鸭蛋及海鲜制品、柳州螺蛳粉、贺州象牙米、梧州六堡茶等广西特色产品将通过抖音商城山货特产频道、“抖in爆款榜”主题榜单、区域特产馆等线上入口,长期拓展销售渠道。来源:电商报

商务部: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统筹开展智慧商圈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7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优化消费平台载体,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在印发首批培育建设典型经验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宣传推广;推动步行街高质量发展,统筹开展智慧商圈、智慧商店示范创建,加快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提升城市消费。加快健全县域商业体系,推动供应链、物流配送、商品服务下沉和农产品上行,扩大农村消费。来源:东方财富网

苏宁易购破产清算?官方回应称系谣言
日前,有关苏宁易购被两名供应商申请破产清算一事开始发酵。今日凌晨,苏宁易购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网传“苏宁易购破产清算”系谣言。同时,苏宁易购表示,目前经营一切正常,业务企稳向好。针对网上不实传闻和虚假信息,公司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维护企业自身合法权益。此前,据红星资本局援引法律服务机构中城院要案中心工作人员称,在该中心的帮助下,有两名供应商寄出材料,向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对苏宁易购破产清算。根据苏宁易购最新发布的财报,2021年苏宁易购营收1389.04亿元,同比下降44.9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432.65亿元,扣非后的净亏损为446.69亿元,亏损额均同比扩大。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苏宁易购称,报告期公司计提减值准备、投资损失、递延所得税转回等因素影响,合计减少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347.02 亿元。若不考虑前述因素的影响,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约85.63亿元。不过,在不考虑非经营性现金流相关的因素影响下,苏宁易购2021年11月、12月均实现了单月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盈利,表明该公司营运现金流和经营效益情况有所改善。2022年Q1,苏宁易购营收193.74亿元,同比下降64.1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10.29亿元,扣非后的净亏损为11.55亿元。在不考虑非经营性现金流相关的因素影响下,该公司一季度EBITDA为2.6 亿元,实现季度转正。来源:金融界

2021年中国便利店TOP100发布,有这些变化
2022年7月7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发布2021年中国便利店TOP100榜单。中石化易捷、美宜佳、中石油昆仑好客、天福、芙蓉兴盛、罗森、红旗连锁、全家FamilyMart、7-ELEVEn、十足(含十足集团之上品牌)位列前十位。《零售圈》通过梳理便利店TOP10发现,相较2020年中国便利店TOP10中,8家品牌门店数量增加,2家品牌门店数量减少,其中中石化昆仑好客门店减少34家、全家门店减少65家。其中,TOP10中,其他8家门店都有所增加,相较2020年,门店数量增加前3的分别是美宜佳,罗森和天福。美宜佳门店数量相较2020年增加了3774家,罗森门店数量相较2020年增加了1210家。天福门店数量相较2020年增加了818家。易捷、十足、7-ELEVEn则分别增加649、535、506家门店。便利蜂和见福跌出TOP10榜单,2020年见福和便利蜂分别以2021家和2000家门店的数量位居TOP10的第9位和第10位。2021年则分别位列第11和12位,取而代之的是芙蓉兴盛和红旗连锁。2021年榜单中,芙蓉兴盛和红旗连锁分别以5280和3602家门店数量位列第5和第7。《零售圈》统计发现,2020年TOP10便利店门店总数为91003家,2021年年TOP10便利店门店总数为103237家,相比2020年增长13.44%。其中,2021年中国便利店TOP10品牌门店数占TOP100门店总数的比例高达65%左右。《零售圈》进一步统计发现,2021年中国便利店TOP20的门店数量达到122827家,占TOP100门店总数的约77%,符合“二八定律”,即在2021年中国便利店TOP100中,约20%的品牌便利店品牌(TOP20)开出了TOP100的80%的便利店数量。进一步也说明了目前中国便利店头部品牌基本形成,便利店的竞争基本进入头部品牌的竞争,当然,这不排除有新的便利店品牌继续闯入TOP20的可能性。日系便利店三巨头罗森、全家、7-ELEVEn门店数量总和首次突破10000家,达到10261家,占2021年中国便利店TOP100门店总数的约6%左右。民族便利店的崛起已经成为定势。在罗森、全家和7-ELEVEn迎来人事调整的交替之年,三家便利店的本土化发展更进一步,在下沉市场的布局也有了新起点,给中国便利店带来些许思考。中国便利店目前的区域发展特征明显,几乎每个省都有自己的本土便利店品牌,受制于供应链,人才梯队,友商竞争等因素限制,能够跨省在全国进行布局的便利店几乎没有,最多就是大区域性品牌,比如美宜佳、天福、见福、唐久、便利蜂等品牌。附:2021年中国便利店TOP100榜单图片来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来源:零售圈